新闻媒体不再垄断媒体平台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这个全球近10亿用户使用的手机应用的一句广告语。我们从自己每天无数次打开微信发布或者翻看朋友圈的经验,就可知道此言不虚。

对于广大中国用户来说“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脸书(Facebook),在没有进入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情况下,其全球月活跃用户已超过了20亿人,意味着全世界几乎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正在使用脸书。

不仅使用者的规模巨大,社交媒体还吸引很多重量级用户。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以在推特上首先发布重大政策、发表评论见解而闻名,被人称为“推特治国”……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强势崛起的社交媒体,正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交媒体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不仅因为它是人们保持沟通和联系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们获取信息、消费新闻、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分享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让新闻机构不得不面对自诞生数百年以来最大的变局。过去,新闻媒体既是内容生产者,又掌握着内容的分发平台。即使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抵挡一下网络大潮,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主动迎接变革从而攫取互联网红利。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走向社交化、移动化,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新闻媒体正逐渐失去媒介、平台的性质,越来越沦为单一的内容生产者。

实际上,早在社交媒体崛起之前,新闻媒体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对分发的控制。新的分发平台,无论是门户网站、新闻聚合网站还是社交媒体网站,本质上都是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介和平台崛起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平台”,就是能够发表和分发内容——包括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它能够发布海量内容、吸引海量用户,人们在平台上发表内容、产生互动。这些平台上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互动程序等等。有的平台包含访问外部站点的链接,包括新闻媒体网站的链接。

现在许多平台是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微博、微信、YouTube、Instagram和Snapchat……但是也有一些平台不需要很强的社交联系就可以发布内容,这些平台是新闻聚合平台,例如Google News、Yahoo News、今日头条等。

过去数百年时间,新闻媒体拥有“平台”,尽管它不叫做平台。新闻机构出版印刷媒体,印刷和分发成千上万份报纸和杂志,为一定地理范围之内的人们提供信息,影响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报纸或者杂志就是新闻媒体掌握的平台。印刷要花费巨资,这就提高了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这也意味着有限的竞争,通常在一定地理范围之内只存在数目相对有限的几家印刷媒体平台。

但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让新的传播媒介逐渐崛起。面对变局,传统媒体纷纷求变,它们着手搭建自己的网站主页,将纸面内容变成数字内容搬到互联网上。也有新生的网络原生的新闻媒体一出生就扎根网络,一开始就不出版纸质内容,例如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post.com)、BuzzFeed、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但是这些变化依然敌不过互联网变革的大势,新闻聚合器、社交网络这些获得数以亿计受众青睐的大型平台接连出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内容分发平台又逐渐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

对于读者来说,新闻机构目前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作为守门人来负责在新闻发布之前预先处理和选择新闻。但是我们看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新闻生态环境中,新闻生产流程已经发生了改变。

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是“过滤然后发布”,新闻媒体的编辑部就某些话题收集有限的内容,只有被选择的内容才会发布出来。但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发布然后过滤”。这种模式生产的内容的广度几乎没有限制,几乎所有信息都被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发布。下面这个表格归纳了不同互联网媒体平台的生产和分发过程。

新闻报道 生产过程 新闻选择 代表平台
专业记者生产原创内容 过滤然后发布 编辑部 新闻媒体网站
用户生产原创内容 过滤然后发布 编辑部 OhMyNews
从所有来源由算法自动选择内容 发布然后过滤 算法 Google News
用户从其他来源贡献内容 发布然后过滤 用户投票 Digg、Reddit
用户创作内容或者转发和评论其他来源的内容 发布然后过滤 社交网络 脸书、推特

新闻媒体网站大都由传统纸媒兴办,是它们迎接互联网大潮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几乎所有西方传统纸媒都在互联网搭建了网站。这些新闻网站基本上保留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生产流程,发布的内容由专业记者生产,经过编辑部的审核加工,最后才在网站上发布出来。

OhMyNews是一个公民记者平台,依赖于用户发布的原创新闻内容。它2000年起源于韩国,后来发布了英语和日语的版本。它的生产模式是用户自愿发布内容,然后由编辑们进行评估和选择,再发布到平台上。算是一种从“过滤然后发布”到“发布然后过滤”的过渡形态。

Google News是谷歌开发的一款新闻聚合器,由Google首席工程师克里希纳·巴拉特(Krishna Bharat)创造与领导开发。2001年巴拉特开发出一个与PageRank相关的算法“StoryRank”,它是Google News的前身。Google News的首页更新和新闻推荐都不依赖于人工操作,全部由后台的聚合算法实现。它自己并不生产内容,而是从全球涵盖35种语言的25000多家网站上抓取内容。

Digg是初具社交媒体特征的新闻网站。与其他新闻网站不同的是,在Digg中用户可以提交新闻并订阅新闻,当订阅数达到一定数量后,Digg算法将自动把新闻加入首页。文章分三种(首页发布的文章、列队等待投票文章和全部文章)保存在不同分类中,读者可以浏览所有的提交的文章,当一个文章得到足够多的票数,它将会显示到首页。文章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票数或者一定数量的读者报告这个提交有问题,它留在“全部文章里”,在设定的天数后会被系统删除。Digg把文章筛选的权利交给了网民,筛选最受关注和有价值的文章。

到了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在脸书、推特上人人发布内容,新闻内容开始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分发。“朋友圈”成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

从互联网新闻生产、分发的发展演变中可以看到,传统新闻机构成为众多内容供应者之一,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对新闻机构构成更大冲击的是它们逐渐失去了对平台的垄断。失去平台的后果很严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新生的网络原生媒体,它们的传播渠道都日渐式微,不仅报纸和杂志的发行量下降,就算是网络原生媒体,它们的网站访问量、移动应用程序的活跃用户数量也久无起色。取而代之的是上述各种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它们可以连接几亿几十亿的用户,达到传统媒体即使在鼎盛时代都望尘莫及的用户规模。

根据互联网访问量排名网站Alexa2018年7月的数据,脸书网站3个月平均的日均独立访客(UV)数量达到5.66亿,在传统媒体当中表现较好的《纽约时报》网站的日均UV也不过区区1983万,仅相当于脸书的3.5%。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遥遥领先于新闻媒体网站。

数据来源:Alexa

这种局面让许多新闻媒体陷入困局——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越来越依赖于新闻聚合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到达用户和获得经济效益的目标。而这种日益加深的依赖,却让深植于平台的新闻媒体并没掌握用户、没掌握广告,最后难免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

张滨阳 wechat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随时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产业发展趋势。
研究不易,支持原创!